
中國經營報記者 鐘楚涵 蔣政 上海報道
7月31日,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中與泰康集團創始人陳東升、華泰保險集團創始人王梓木、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等,在位于中關村的物美超市,共同品嘗物美大食堂19.9元的自助餐。
據悉,多家零售企業跨界推出了餐飲業務,如物美集團開設的“物美大食堂”主打平價策略,吸引了不少周邊消費者前來體驗。便利店企業7-Eleven則在廣州開了一家小食堂,提供現點現做、即烤即炸的限定鮮食,銷售的品類以平價的快餐為主。
有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零售企業熱衷于在餐飲領域探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這是一種新商業模式的探索,試圖找到‘零售+餐飲’模式中‘1+1大于2’的效益。其次,這是部分傳統商超為了應對大環境的壓力和挑戰所采取的一種策略。當然這也是探索性的。”
商超開設食堂
近日,物美超市在中關村店、通州龍湖店中開設“物美大食堂”。據了解,物美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將“物美大食堂”拓展至20家門店。
物美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大食堂均是開設在超市內部,面積上包括后廚在內在300平方米以上,包括涼菜、炒菜、主食、水果、小吃、甜品在內的60余種菜品。定價為面食類碳水自助13元、炒菜類自助19.9元。
談及開設大食堂的背景,物美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出:“根據2023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聯合其他部門印發《北京市加快養老助餐服務發展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推動構建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在此背景下,我們積極響應號召,開設了物美大食堂,不僅解決了老人的就餐,也解決了周邊青年人、打工人的餐食問題。此外,大食堂項目也為超市帶來了更多客流量,同時也是順應我們天天價廉、永遠物美的策略。”
根據物美方面的統計,通州龍湖店開業首日客流接近500人,中關村店持續保持每日500至700人的高客流量,單日營業額接近兩萬元。
零售企業探索餐飲,這是一門好生意嗎?對此,有人表示:“物美開設食堂的優勢在于品牌的背書,在北京市場,物美是最大的零售企業之一。另外,由于平價食堂對于食材的供應鏈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有高的性價比才可能支撐。物美賣場具備空間的優勢,利用賣場空間做食堂在租金上會比其他食堂更有優勢。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價餐飲競爭激烈,且毛利相對于其他餐飲業態來講要低,因此對于企業成本控制的要求較高。”
實際上,不只是物美,多家商超也在加大對餐飲的投入。根據公眾號“永輝同道”在2023年年底發布的內容,增加烘焙、面點、熟食等加工餐飲區是永輝新店的重要舉措之一,以永輝福州濱江金榕店為例,在店內,永輝專門開辟出更具“煙火氣”的現制早餐、輕食、鹵味、炸串以及撈汁小海鮮等加工食品區;同時,在門店周邊,永輝則推出具有性價比的永輝社區食堂,解決消費者的“一日三餐”。
此外,2019年進入中國市場的德國零售企業ALDI奧樂齊也在門店內部設置熱食區域,銷售烘焙、烤物、炸物等熱食產品。
對此,連鎖經營專家李維華認為,商超開設食堂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引流。另一個原因則是對于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為在商超的客流在飯點時間提供餐飲服務。
便利店加大鮮食投入
除了商超之外,鮮食銷售在便利店中的比重正在上升。根據《2024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從商品品類銷售貢獻看,鮮食、生鮮產品和咖啡銷售占比略有上升;自有品牌銷售占比為4.0%。
今年上半年,7-Eleven在廣州開設了一家小食堂。根據公眾號“廣東7ELEVEN”發布的內容,開設在廣州天河區的小食堂提供現點現做、即烤即炸的限定鮮食,品種包括即烤可頌、搭配即炸豬排的咖喱飯、牛肉漢堡、薯條等,在價格上也較為親民,比如一份豬排咖喱飯搭配可樂套餐售價22.9元、薯條售價6.9元/件。
實際上,“以食為先”一直都是7-Eleven的核心戰略。7-Eleven中國董事長、總經理嚴茜曾在2023中國便利店大會上指出,在全球發展的目標中,戰略核心還是以食為先,將充分發揮集團在供應鏈、商品研發上的差異化優勢,一方面不斷強化供應鏈,另一方面不斷提升FF日配為核心的商品品質,同時繼續擴大各種品類。
除此之外,便利店頭部企業全家也在餐飲上加大投入。在去年全家推出的新一代門店中,圍繞“一日五餐”(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宵夜)策略,升級鮮食產品,并加大鮮食區的面積。
對此,李維華指出:“便利店做餐飲由來已久,本身餐飲在便利店中就有所占比。由于很多人不吃冷的,所以就慢慢引入了關東煮以及其他的餐飲品類。另外,便利店是24小時營業,隨著社會發展以及夜生活的豐富,便利店提倡‘一日五餐’,很多便利店被稱為‘深夜食堂’,滿足了飯店不能提供飯食的時間段里用戶的飲食需求。”
有人則表示,便利店開設食堂,無論是日企還是國內本土零售企業都有過相應的探索。由于便利店的便利屬性,與餐飲尤其像快餐有著天然的契合,因此,目前很多便利店的快餐、鮮食的營業額占比以及對于利潤貢獻的占比都比較高。在便利店里賣鮮食已成為了大多數便利店的標配,在此基礎上,再往食堂做一些延伸,拓展堂食的空間。當然對于便利店企業來講,這只是一種探索,因為便利店對選址的要求很高,意味著門店租金不低,且空間也有限,在此背景下開設食堂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零售+餐飲”模式的未來空間
眾所周知,商超和餐飲本質上是兩種業態,同時經營兩種業態對于企業來講是有挑戰性的。李維華認為,兩個行業之間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體現在裝修、產品、加工、銷售、服務提供等方面。在此背景下,企業在營銷方式、人員招聘、管理、對客戶的服務上都需要下額外的功夫,管理難度、經營風險等都會增加。
以物美食堂為例,物美方面與專營社區食堂、學校食堂的餐飲供應鏈公司莎莎供應鏈深度合作。據了解,物美食堂的人員、菜品,包括炒制都是由莎莎供應鏈負責。
在克服不同業態帶來的經營挑戰之外,商超要把食堂做好還需要大量的投入。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表示:“7-Eleven在這方面做得好,是因為背后有大量的投入,其在餐食的口味、配送、還原度上的研究、投入是非常可觀的。每一個單品都是基于研究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制作出來的,同時具備標準化的工藝流程,所以有了很好的口碑和回頭客。”
賴陽進一步指出,現在很多超市都在探索各種各樣的餐飲,這其中面臨的問題在于:如果口味受消費者喜愛,那么有長期的回頭客。但如果消費者覺得價格雖便宜,吃兩三次之后已經吃膩,那么,恐怕客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下降。而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較大的投入,這對于很多商超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有的商超選擇引進第三方合作伙伴共同經營,這確實可以取長補短。至于合作方在口味的研究、品質把控上的能力如何,也考驗著商超篩選合作伙伴的能力。
在艾媒咨詢CEO張毅看來,商超的核心還是要回歸到商品上面。“對于商超來講,做餐飲不一定是個必選項,但確實是一個輔助項。長期來看,能不能提供好的、有優勢的、有性價比的餐食服務對消費者的駐留至關重要。而更重要的則是商超本身需要進行商品和服務的改革,消費者到商超目的并不是為了吃快餐或者是輕食,還是為了購物,所以重點還是要落在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上,在此基礎上提供相應的產品。”張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