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輝又要越界了?這次永輝將目光鎖定在了河南市場。但作為IGA成員的永輝涉足河南是否會影響到其他同盟成員的利益,成為了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
不管是SPAR還是IGA,自愿連鎖組織對“區域授權發展”都有著明確的要求,但特立獨行的永輝,似乎總是不走尋常路。
2009年殺進北京與IGA同盟兄弟華普僅一路之隔,最終的結果是讓華普很受傷。這次,受傷的又會是誰?
菜譜能不能抄?
2004年,全面放開后的中國零售業,內外資巨頭瘋狂“跑馬圈地”,讓中國的中小零售商籠罩在膽怯的陰霾下。此時,“沒有競爭,只有合作”的自愿連鎖模式乍現,無疑是溫暖的。
一場堪稱“新洋務運動”,在中國零售業由此拉開。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IGA在中國已擁有15家入盟企業,遍布全國10個省和3個直轄市,門店數超過2500家,年銷售額400億元。
近5年間,似乎一切相安太平。“大家庭”的溫暖度,可以說是“兄弟之間,其樂融融、要啥給啥”。
譬如,你想到任何一家盟友看看經營的“后廚”,模仿其經營策略,翻翻財務報表,都沒問題。再如,福建的琯溪蜜柚貨源緊俏,IGA盟員找到永輝“做東”,幫助談判、攤薄價位,實現跨區聯合采購……一切似乎都是那么順理成章。
但是,這是在IGA的基本游戲規則下,每個省份只發展一家盟員。同時,盟員都能遵守“所有權與財務各自獨立”與“各自所屬區域內自主發展”。
但兩個挨著門的餐館,做同一批客人的生意,還能敞開“后廚”,讓抄走菜譜嗎?這就是IGA在中國所面臨的最新問題。
兄弟能不能爭?
福建永輝與河南“四方聯采”,是2006年8月同批加入IGA的盟友。此番河南“會師”,或將成為中國零售業“無巧不成書”的故事。
首先,自亞細亞時代之后,河南再沒有跨區域的連鎖零售品牌,但卻成就了中國第一個本土自愿連鎖組織,“四方聯采”。它由洛陽大張、許昌胖東來、信陽西亞、南陽萬德隆,4家企業于2002年構架成立。而后有濮陽百姓加入,共5家企業組成。
“IGA在全球發展近百年,‘越界’現象是剛剛在中國出現。也許有些盟員會不舒服,但這應該不是主流。”這是IGA中國區輪值董事長、湖南步步高董事張海霞對“新問題”的見地,“雖然不鼓勵,但是不排斥”。
不鼓勵的原因,張海霞稱,“還是有非IGA空白區域可優先發展”。
譬如,步步高進入了江西省,并報請IGA國際獲得區域授權;而“不排斥”,是希望盟友們以開放的胸懷,接受這一行業必然的趨勢。但張海霞強調,前提是不要出現惡性競爭。“深圳人人樂也要進北京,我們也歡迎盟友到湖南來。”
河北省出現兩家IGA盟員,應算是一個特例。河北惠友商業連鎖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總監金巍告訴記者,之所以這樣特殊,是因河北惠友接受了邯鄲美食林提請加入聯盟的訴求。
雙方并約定互不“越界”,前者在冀北、后者在冀南。他并透露,“福建永輝在京津區域輻射發展,有意進入保定。但河北惠友與其協商之后,打消了他們這個念頭。”
洋教練能不能管?
從越界的現實中,看IGA現有的游戲規則,“它需要在中國與時俱進。”這是IGA的“大塊頭”與“小個子”私下感慨的一句話。
“大塊頭”的說法是:“洋模式”不能限制民族企業的崛起,更不能違背市場經濟的規則。更何況,“我們在聯盟中所付出,要比收獲多”。
“小個子”的意見與之對立。他們認為,如是一紙盟約,罩不住盟友膨脹的欲望,又談何維持各方開放的胸懷?IGA運營至今,無法統一內部共同利益目標,是首要矛盾的暴露。
可見,對于如何與時俱進,各方都是基于入盟的利益初衷考慮,及自身經營、抗風險能力的考量。
其實質是,直指“洋模式”的水土不服。尤其是與中國經濟社會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出現了碰撞。
某IGA盟員不客氣地評價,從IGA中國踐行的5年實效看,它只是組織了情感溝通的“茶館”。而它所許愿的聯合采購、自有品牌開發、專業人才培訓,這些中小零售商急迫的需求,卻收效甚微。
中國IGA執行總經理孫筱萍曾不無遺憾地說,由于中國各地區消費習慣的差異性,影響了自有品牌商品的開發。
對“洋模式”在中國5年的融入狀況,上海商學院流通經濟學院院長周勇表示擔憂。
他認為,一個偌大的合作組織,沒有資本上的實質融合,即是首先缺失了約束力。而缺失了商品資源與價格的控制,產生不了物流配合、金融服務等中小企業所迫切需求的附加值,持續的吸引力又從何談起?
文章由(lisong)網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