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自去年3月以來,包括廣東、上海、北京、南京、深圳等地掀起了興建北斗衛星導航產業聯盟或產業園的浪潮,這些聯盟主要由地方政府發起。
業內人士認為,各地忙建產業聯盟的背后,是國家推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BDS)民用化進程的加快。不過,我國衛星導航產業市場競爭體系目前尚未真正形成,市場主要由政府采購定價。在民用領域,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相比,BDS在成本、市場規模及市場推廣方面處于弱勢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衛星導航產業是一塊巨大的蛋糕,“如果發展較好,到2020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國內民用導航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0%。”有業內人士表示。
《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顯示,至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產值將超過4000億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國內衛星導航應用市場的貢獻率將達到60%。
政府主導BDS民用化
記者注意到,從2012年上半年開始,不少區域或城市均開始成立北斗導航產業聯盟。2012年5月,廣東省北斗衛星導航產業聯盟成立,此后,南京、深圳等地均成立了產業聯盟。在這之前,北京、上海、重慶等地也從2011年開始陸續建立了北斗衛星導航產業孵化器或產業園。
“近兩年來北斗導航產業的熱度越來越高,主要是國家在大力推進北斗導航體系的民用化進程。”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認為,上述地區裝備制造業實力較強,具備基本的生產條件,“國家政策也支持,當然申請基本都會獲批。”
從2012年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對北斗產業的支持力度。2012年7月,國務院在《“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將北斗導航系統產業列為國家20個重大工程之一,到2015年初步建成由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導航定位等衛星系統和地面系統構成的空間基礎設施。”從去年9月開始,國家科技部、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及各地方政府部門也密集出臺政策支持北斗產業發展。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政府助推的背后是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的市場化缺陷。“我國的北斗產業相關產品主要是國企生產,推廣目前也主要是政府主導,價格主要是政府采購定價。”有業內人士表示。
短期內市場化較困難
公開資料顯示,BDS與GPS、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歐洲伽利略(Galileo)為全球四大衛星定位系統。東海證券研究員肖斌曾在今年9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在技術層面,“北斗二號”系統在區域內的性能已經可以與GPS抗衡。借助地面站的支持,其定位、測速精度甚至能夠超越GPS。
“從民用市場看,目前GPS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伽利略第二、北斗第三,由于人口方面的優勢,北斗在市場規模上很快就能夠趕上伽利略。”任浩寧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政府主導推動了BDS的民用化,BDS實現市場化短期內較為困難。據任浩寧透露,目前BDS與GPS相比,從采購與流通成本角度看,BDS兩項成本高于GPS40%左右。“GPS從零售渠道也更加易于獲取,而北斗主要是政府采購。”任浩寧認為,由于GPS使用年限較長,信息來源廣泛,數據獲取相對容易得多。而北斗需要支付大量收集數據帶來的成本,再加上使用年限不長,維護成本也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