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榆中縣新營鄉紅土坡村,有這樣一個家庭:一位85歲的老奶奶一直“監護”著手部殘疾的兒子和啞巴兒媳。一個月前,由于他們所住的房子年久失修瀕臨坍塌,一家人搬到曾經圈過羊的一處舊房棲身。不想,兒媳婦在干活時又被墻體砸斷了腿,讓這個原本貧寒的家庭雪上加霜……1月10日,經過本報多方聯系,榆中縣民政局表示將盡快給予全力救助,醫院開通綠色通道后,已為傷者做了手術。 棲身羊圈,八旬老太倚門守望 1月10日上午,本報記者來到距離榆中縣城約20公里的新營鄉紅土坡村楊在倉家采訪。楊在倉家坐落在一個山坳里的村子中間,沒有圍墻的院落滿是殘垣斷壁,房子已經拆了一半,房前屋后是草垛和散亂的土塊以及堆放的農家器具。 在該社社長的指引下,記者來到楊在倉家新搬的院落——這是一個更為破舊的院落,沒有圍墻,院子里到處是柴草和農家肥以及散亂堆放的農具。由于多年失修,房頂上苔痕斑駁的瓦片縫隙里,雜草叢生。 掀起破舊的布門簾,屋里無人,桌子上散落著幾顆凍壞的小白菜,一位鄰居掀起桌子后面的塑料指著說,這間屋子就靠這根柱子撐著,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為了御寒,只能在這堵破墻上蒙上一層塑料,墻外則堆放了好幾捆玉米秸稈擋風。在另一間屋子里,一個十多歲的小孩和一位蒼老的老太太在床上睡著。屋里格外冷清,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屋角一只掉了漆皮的木板箱上立著半袋面粉和半袋土豆,這幾間老房子也是土坯房,墻體傾斜,幾處都是用木棒撐起。 見到陌生人,男孩怯生生地從被子里露出腦袋,老奶奶試圖起身招呼,但努力了幾次都失敗了。這是楊在倉的母親張桂華,85歲。男孩是她的外孫, 由于老太太這幾天下不了地,外孫特地趕來照顧她。 當聽到是記者來訪后,老太太蒙住被子大哭起來。“你們要管管我們呀,日子真的過不下去了……”這不是他們的家,這還是別人的房子,這里曾經一度被用作羊圈,現在他們沒地方住了,房子是借給他們暫住的。一位鄰居說,幾天前,兒媳婦受傷住院后,老人一直在門口守望著,整日以淚洗面,如今,老人由于憂愁過度,身體虛弱,連炕都下不來了。 啞媳受傷,貧寒家庭雪上加霜 記者安慰了幾句老奶奶后來到院子里。鄰居們向記者介紹了情況。老太太有四個兒子,但都過得很困難,尤其老三楊在倉,夫婦倆都是殘疾人。老太太一直放不下老三,盡管年事已高,但依然陪伴在一起,照料著楊在倉和啞巴妻子的生活。楊在倉年輕時被電擊傷,落得右手殘疾,兒媳婦是一個智力低下的啞巴。還有一個17歲的兒子,由于無錢上學,幾年前輟學后到省城打工,但孩子掙的錢連自己都養活不了。這個家庭,就靠五畝薄田維持生計。自從有低保政策后,村上就幫他們家申請了低保。 盡管住的房子瀕臨坍塌,但一直無錢維修,幾個月前,楊在倉從當地賒來一些椽子,并拿出家里的400元存款打算蓋房。孰料十天前妻子在干活時卻被坍塌的墻體砸斷了腿。原本貧寒的家庭雪上加霜,傷者被送到榆中縣第二人民醫院救治。經過醫院和鄉村多方協調,為其開通綠色通道,做了手術。楊在倉家的遭遇讓鄰居們很同情,有的幫忙湊錢,但只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實質性困難。 記者聯系,縣民政局全力救助 據紅土坡村張家坡社社長張繼洲介紹,這家人在村上算最困難的人家,盡管新農合已經施行了多年,但楊在倉家連最基本的統籌費用都交不起,去年他多次做動員工作才辦理了新農合醫保。 當日下午,記者又電話聯系到榆中縣民政局局長,他記錄了情況后表示立即落實,并給鄉長打電話,要求盡全力提供救助,讓這個家庭渡過難關。對于危房改造等情況,他表示將協調相關部門抓緊落實。 下午4時許,記者電話聯系到榆中縣第二人民醫院張院長,他告訴記者,傷者名字叫裴娟,右腿脛腓骨雙骨折,醫院考慮到其家庭困難,已經開通了綠色通道為其做了手術,但陪護人員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更別說給患者補充營養了。“這家人實在太困難!希望社會各界好心人能幫幫他們。”張院長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