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如同練武術或其他技能一樣,偏執地認為某一種拳法或套路是最好的,并屏蔽其他拳法或套路的長處,這樣的修煉與做商業的結果一定是失敗的。
比如某著名休閑食品品牌去年的歸母凈利潤下跌超過6成并被對手超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很多大的轉型戰略和小的戰術都有偏執或走極端而不是融的傾向,比如:
1、一開始片面強調線上的意義,鄙視線下實體店。
結果是后來用大量開店的事實打了自己的臉。線上的電商和線下的實體店是各有利弊的,摒棄一方而獨做另一方的結果自然是興也忽焉、衰也忽焉。
2、終于重視線上線下,卻輕視經銷代理等傳統模式或渠道的重要性。
目前,該品牌的戰略重中之重之一就是大肆發展各地的經銷商。
實際上,按照我的“大特許”的商業模式設計,以商業模式特許經營(BFF)或整店復制連鎖為主線的商業模式,應該還至少融合四類內容:傳統的經銷代理等老模式,直播、短視頻、DTC、種草、網紅帶貨、爆款、聯名、跨界等新模式,爬蟲、NFT、AI、VR等現代科技,以及四圈定位、三輪算法、五步法、8I、全觸點、四大元素方的主次收入模型、維華加盟指數、“源”、“流”的十種盈利組合等李維華最新中國特許經營思想。
3、在其實并不專業的一眾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解讀”下,比如幾乎一致認為頻繁的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是代工而非自產,該品牌又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
于是,該品牌開始大規模地實施三種生產措施,一層層地靠近或幾乎完全自己生產。這個轉型或大幅度的轉型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產品質量問題不全是自產或代工的問題,而更多的是你對于不同生產模式的把控問題。事實上,包括蘋果、耐克、可口可樂等在內的世界大牌,幾乎都在義無反顧地搞OEM或OBM或ODM,然而,質量問題卻很鮮見。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有興趣的可以查找閱讀我的其余文章。
?
然而就在最近,或許是受到市面上大量且看起來目前還挺成功的量販式連鎖店的啟發或威脅,該品牌又開始大規模地模仿式地開設社區店。然而,僅僅看到新聞或僅僅是該品牌自己的推廣軟文,很明顯,該品牌又開始走極端化或矯枉過正的路線了。
比如和顧客結算的去皮稱重時,散稱產品的包括獨立小包裝袋、脫氧劑、酒精片、內托等所有外包裝重量都去掉。這個完全沒必要,因為如此的話,反而不利于顧客的保存,同時還會影響交付效率。
比如,門店堅持不辦會員、不儲值,消費者可以直接享受店內最低價。不辦會員的話確實可以使會員與非會員都能享受同樣的最低價。然而,不儲值有必要嗎?
比如,門店的部分產品比線上渠道便宜。之前是線上的比線下的便宜,現在又反過來。難道,線上線下同價不是更好嗎?
……
更多的例子無需再舉。
總之還是我開頭就強調的話,再次提醒所有做商業的企業家們:偏執或固執地戰略戰術可能會給你帶來一時的小成功,但絕不會在長期內帶來大的成功。融合而非拒絕才是長期大成的秘訣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