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虎網報道】8月20日,南京童衛路5號,懸掛在門頭上的巨幅標牌——“善鼎原南京優質農產品專賣店”被裝修工人摘下,取而代之的是惠氏的“宜嬰房”。以此為標志,這個被看作南京優質農產品直銷樣板店的門店,還沒“克隆”出其他“兄弟姐妹”,自己便早早地退出了市場。
時間往上追溯一年。2007年9月8日,在全市40多家企業的期盼下,善鼎原南京優質農產品專賣店“呱呱墜地”。在開業儀式上,投資方曾放言,年內將在全市“復制”出10家這樣的連鎖店。
利潤偏低,“樣板店”被迫關門
家住富麗山莊的陳燕玲,是“善鼎原專賣店”的常客。5月中旬,她再次前來購物時,卻發現專賣店已大門緊鎖,停止營業了。“當時,我還以為是正常的停業裝修,等后來看到店面的門頭換了,才知道它是徹底關門了。”“善鼎原專賣店”,是南京善鼎原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投資開設的門店,也是大型優質農產品專賣店,營業面積有700多平方米。到這里消費的人普遍感覺,專賣店環境清爽、干凈,一點也不亞于超市。店面主要銷售茶干、香腸、大米等郊區出產的優質土特產品。“當時,專賣店的人氣很旺,每天前來購物的消費者都有數百人,有的還是專門坐公交從鼓樓、下關等地趕來的。”南京善鼎原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說,但是,巨大的人氣并沒有帶來相應的效益,開業近一年來,店里每月幾乎都處于虧損邊緣。利潤偏低,經營難以為繼,這是企業關門的直接原因。
品種、配送受限,致路越走越窄
業內人士則認為,“善鼎原專賣店”的關門,深層原因是其銷售品種、產品配送等各方面受限,使得路越走越窄。
“我認為與運作模式有一定關系。”南京優質農產品協會會長沈為民說,近年來,隨著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郊區縣優質農產品越來越受到市民的追捧。但是,由于沒有形成固有的銷售平臺,這些優質農產品普遍遭遇到“進城難”的窘境。在這一背景下,有關方面組織引導全市40多家企業成立優質農產品協會,尋求會員企業產品銷售的突破。
協會不是實體單位,不能從事經營行為。經過幾輪談判,南京善鼎原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獲得了“樣板店”的投資資格。
問題也就出來了。有的大生產企業,它本身就有自己的銷售網絡,你讓他把產品拿到別人的店里去銷售,由于擔心自己銷售網絡會受到沖擊,企業積極性不高。所以,在“鼎善原專賣店”內,會員企業生產的產品并不豐富,這影響到專賣店的銷售量。
除此之外,由于“善鼎原專賣店”沒有自己的倉儲物流基地,產品配送成本無形中增加了許多,企業也不樂意。
于是,產品種類越來越少、配送不夠及時成了“善鼎原專賣店”的軟肋,也讓其市場之路越走越窄。
學習蘇州經驗,醞釀“再生”
“‘善鼎原專賣店’的關門,不會影響優質農產品專賣店的繼續開設,因為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沈為民說,恰恰相反,我們可以從中總結一些經驗教訓,來更好地做大這個市場。
南京祿口禽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賢華說,農產品利潤本來就不高,進入大超市,要交進場費,賣不掉還要退貨,再加上扣點、損耗,企業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勺屵@些優質名牌農產品直接上農貿市場,又不能體現優質優價。在這種情況下,協會牽頭開設優質農產品進城通道,應當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事實上,省內蘇州的優質農產品專賣店發展得已經比較成熟,很值得南京借鑒。
早在兩年前,蘇州市農林局也成立了蘇州市農業國際交流協會,進行會員企業產品的推銷。蘇州市農林局農林漁業處處長陳建松說,協會與幾個會長企業聯合出資,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蘇州國際農產品展銷中心,來具體運作這個事情。“這樣一來,可以很好地協調展銷中心與各個會員企業的關系,保證產品的供應。”陳建松說,目前展銷中心在蘇州已開設了兩家店面,每個店面每天的銷售額在3萬元以上。按照計劃,到今年底蘇州市、區都將各開設一家連鎖店。
沈為民說,下一步,南京優質農產品協會將參照蘇州的經驗,與多家企業聯合投資開設一家公司,對優質農產品專賣店進行統一銷售。
文章由(創業項目)網編輯整理

